檳榔
【異名】仁頻(《上林賦》),賓門(李當之《藥錄》),賓門藥餞(《南邊草木狀》),白檳榔(《藥性論》),橄欖子(《食療本草》),檳榔仁(《外臺》),洗瘴丹(侯寧極《藥譜》),大腹子(《嶺表錄異》),大腹檳榔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檳榔子(《大綱》),馬金南(《花鏡》),青仔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,檳榔玉、榔玉(《中藥志》)。
【泉源】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檳榔
喬木,高10~18米,不分枝,葉脫落后形成顯著的環(huán)紋。葉在頂端叢生;羽狀復(fù)葉,長1.3~2米,平滑,葉軸3棱形,小葉披針狀線形或者線形,長30~70厘米,寬2.5~6厘米,基部較狹,先端小葉愈合,有不規(guī)則破裂?;ㄐ蛑谧钕乱蝗~的葉基部,有佛焰苞狀大苞片,長倒卵形,長達40厘米,平滑,花序多分枝;花單性,雌雄同株;雄花小,多數(shù),無柄,緊貼分枝上部,通常單生,很少對生,花萼3,厚而微小,花瓣3,卵狀長圓形,長5~6毫米,雄蕊6,花絲短小,花藥基著,退化雌蕊3,絲狀;雌花較大而少,無柄,著生于花序軸或者分枝基部,花萼3,長圓狀橢圓形,長12~15毫米。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,長5~6厘米,花萼以及花瓣宿存,熟時赤色。每年二次著花,花期3~8月,冬花不效果。果期12月至翌年2月。
漫衍廣西、云南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等地。
本植物的雄花蕾(檳榔花)、未成熟的果實(棗檳榔)、果皮(大腹皮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收羅】冬、春果實成熟時采收。摘下果實,將果皮剝下,取其種子,曬干。
【藥材】干燥種子呈圓錐形或者扁圓球形,高1.5~3厘米,基部直徑2~3厘米,外貌淡黃棕色或者黃棕色,毛糙,有顏色較淺的網(wǎng)形凹紋,并偶有銀色斑片狀的內(nèi)果皮附著?;恐虚g有圓形凹陷的珠孔,其旁有淺色的疤痕狀的種臍。質(zhì)堅固,縱剖面可見外緣的棕色種皮向內(nèi)褶入,與乳白色的胚乳交織,形成大理石樣斑紋?;恐榭變?nèi)側(cè)有小形的胚,常呈棕色,凋謝皺縮不顯。氣無,味澀而微苦。以果大體重、堅固、不破碎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廣東、云南、臺灣、廣西、福建。外洋以印度尼西亞、印度、斯里蘭卡,菲律賓等地產(chǎn)量最多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檳榔含生物堿0.3~0.6%,縮合鞣質(zhì)15%,脂肪14%及檳榔紅色素。生物堿主為檳榔堿,含量0.1~0.5%;別的有檳榔次堿、去甲基檳榔次堿、去甲基檳榔堿、檳榔副堿、高檳榔堿等。生檳榔含生物堿量比成品為高。
檳榔內(nèi)胚乳含兒茶精、斑白素及其聚合物。
檳榔含脂肪油14%,檳榔油的構(gòu)成脂肪酸為:月桂酸19.5%,肉豆蔻酸46.2%,棕櫚酸12.7%:,硬脂酸1.6%,癸酸0.3%,油酸6.2%,亞油酸5.4%,十二碳烯酸0.3%,十四碳烯酸7.2%。檳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凌駕15%,酪氨酸、苯丙氨酸以及精氨酸凌駕10%,檳榔成熟則非蛋白氮含量淘汰。
檳榔的功效①驅(qū)蟲作用
檳榔堿是有用的驅(qū)蟲身分。對于豬肉絳蟲有較強的癱瘓作用,使全蟲各部都癱瘓,對于牛肉絳蟲則僅能使頭部以及未成熟節(jié)片完整癱瘓,而對于中段以及后段的孕卵節(jié)片則影響不大。體外試驗對鼠蟯蟲也有麻木作用。檳榔堿對于蛔蟲也可使之中毒而對于鉤蟲則無影響。檳榔與雄黃、肉桂、阿魏混淆的煎劑給小鼠灌服,對于血吸蟲的沾染有肯定的防備結(jié)果,但與萱草根、黃連及廣木香一塊兒用于醫(yī)治小鼠血吸蟲病則無效。
②抗真菌、病毒作用
水浸液在試管內(nèi)對于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差別水平的抑制作用。煎劑以及水浸劑對于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肯定的抑制作用,抗病毒作用大概與此中所含鞣質(zhì)有關(guān)。
③對于膽堿受體的作用
檳榔堿的作用與毛果蕓香堿相似,可愉快M-膽堿受體引起腺體排泄增添,尤其是唾液排泄增添,滴眼時可使瞳孔縮小,此外可增添腸蠕動、緊縮支氣管、減慢心率,并可引起血管擴張,血壓降落,兔運用后引起冠狀動脈緊縮。1%溶液用于青光眼可低落眼壓,但作用連續(xù)較短,且對于角膜有顯著的刺激性。因為增添暢蠕動,促使被麻木的絳蟲排擠。也能愉快N-膽堿受體,體現(xiàn)為愉快骨骼肌、神經(jīng)節(jié)及頸動脈體等。對于中樞神經(jīng)體系也有擬膽堿作用,貓靜脈注射小量檳榔堿可引起皮層驚醒反映,阿托品司淘汰或者阻斷這一作用。
④其他作用
小鼠皮下注射檳榔堿可抑制其一樣平常運動,對于氯丙嗪引起運動淘汰及記憶力侵害則可改進。已經(jīng)證明檳榔中含有對于人的致癌質(zhì)。平常嚼食檳榔者有味覺消退,食欲增長,牙齒易動搖,腹瀉少,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,大概是因為此中含有大量鞣質(zhì)之故。別的食檳榔者腸寄生蟲少,口渴的覺得少,大概與檳榔堿的作用有關(guān)。
【毒性】過多檳榔堿引起流涎、吐逆、利尿、昏睡及驚厥。如系內(nèi)服引起者可用過錳酸鉀溶液洗胃,并注射阿托品。
【炮制】檳榔:揀去雜質(zhì),以凈水浸泡,按氣溫環(huán)境換水,至泡透為止,撈起,切片,晾干。或取揀凈的檳榔打碎如豆粒大,亦可。炒檳榔:取檳榔片置鍋中,文火炒至微微變色,掏出,放涼。焦檳榔:用武火炬檳榔片炒至焦黃色時,噴灑凈水,掏出,放涼。
①《雷公炮炙論》:"欲使檳榔,先以刀刮去底,細切,勿經(jīng)火,恐無力效。若熟使,不如不消。"
②《本草述》:"檳榔急治生用,經(jīng)火則無力。緩治略炒或者醋煮過。"
【性味】苦辛,溫。
①《別錄》:"味辛,溫,無毒。"
②《大綱》:"苦辛,溫,澀,無毒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脾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
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胃、大腸二經(jīng)。"
②《本草匯言》:"入手太陰、陽明,足陽明經(jīng)。"
③《本草新編》:"入脾、胃,大腸、肺四經(jīng)。"
④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:"入足厥陰肝經(jīng)、手少陰心經(jīng)、足陽明胃經(jīng)、手陽明大腸經(jīng)。"
【服從主治】殺蟲,破積,下氣,行水。治蟲積、食滯,脘腹脹痛,瀉痢后重,瘧疾,水腫,腳氣,痰癖,?Y結(jié)。
①《別錄》:"主消谷逐水,除了痰癖;殺三蟲,療寸白。"
②《藥性論》:"宣利五臟六腑壅滯,破堅滿氣,下水腫。治肉痛,風(fēng)血蘊蓄。"
③《唐本草》:"主腹脹,生搗末服,利水谷。敷瘡,生肌肉止痛。燒為灰,主口氣白瘡。"
④《腳氣論》:"治腳氣壅毒,水氣浮腫。"
⑤《海藥本草》:"主奔豚諸氣,五膈氣,風(fēng)涼氣,宿食不用。"
⑥《日華子本草》:"除了統(tǒng)統(tǒng)風(fēng),下統(tǒng)統(tǒng)氣,通樞紐關(guān)頭,利九竅,補五癆七傷,健脾調(diào)中,除煩,破?Y結(jié),下五膈氣。"
⑦《醫(yī)學(xué)啟原》:"治后重。"
⑧王好古:"治沖脈為病,氣逆里急。"
⑨《大綱》:"治瀉痢后重,親信諸痛,大小便氣秘,痰氣喘急。療諸瘧,御瘴癘。"
⑩《本草通玄》:"止瘧療疝。"
⑾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宣滯破堅,定痛以及中,通腸逐水,制肥甘之毒。且能堅齒,解口吻。"
⑿《當代實用中藥》:"驅(qū)除姜片蟲、絳蟲,兼有健胃、收斂及瀉下作用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(如單味驅(qū)蟲,可用至2~3兩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者研末凋敷。
【宜忌】氣虛下陷慎服。
①《食療本草》:"多食發(fā)燒。"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病屬氣虛者忌之。脾胃虛,雖有積滯者不宜用;心腹痛無留結(jié)及非蟲攻咬者不宜用;癥非山嵐瘴氣者不宜用。凡病屬陰陽兩虛、中氣不足,而非腸胃壅滯、宿食脹滿者,悉在所忌。"
③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凡瀉后、瘧后虛痢,切不可用也。"
【選方】①治寸白蟲:檳榔二七枚。治下篩。引水二升半,先煮其皮,取一升半,去滓納末,頻服暖臥,蟲出。出不盡,更合服,取瘥止。宿勿食,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諸蟲在臟腑久不瘥者:檳榔半兩(炮)為末。每服二錢,以蔥蜜煎湯調(diào)服一錢。(《圣惠方》)
③治食積滿悶成痰涎嘔吐者:檳榔、半夏、砂仁、蘿卜子、麥芽、干姜、白術(shù)各二錢。水煎服。(《方脈正宗》)
④治脾胃兩虛,水谷不克不及以時消化,腹中為脹滿痛者:檳榔二兩,白術(shù)三兩,麥芽二兩,砂仁一兩。俱炒燥為末。每早服三錢,白湯調(diào)服。(《方脈正宗》)
⑤治心脾疼:高良姜、檳榔等分(各炒)。上為細末。米飲調(diào)下。(《百一選方》)
⑥治傷寒發(fā)汗或者下后痞滿,或成寒實結(jié)胸,氣塞欠亨:檳榔二個(一輩子一煨)。細末。酒二盞,煎一盞四,分作兩服,溫飲之。兼治蛔厥,親信刺痛。(《傷寒總病論》檳榔散)
⑦治大小便欠亨,亦治腸胃有濕,大便秘澀:檳榔至大者半枚。用麥門冬煎水磨一錢,重湯燙熱服之。(《普濟方》檳榔散。《大綱》以本方治"血淋作痛")
⑧治干霍亂,上氣沖急,欲悶絕,大小便欠亨:檳榔七枚。銼,粗搗篩。每服五錢匕,水一盞,童子小便半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日再。(《圣濟總錄》檳榔湯)
⑨治下痢膿血,里急后重,晝夜無度:芍藥一兩,當歸五錢,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、木香各一錢半,檳榔一錢。為末。每服三、五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。如未止,再服,不后重則止。(《素問病機保命集》導(dǎo)氣湯)
⑩治脾、肺、腎三臟受傷,水氣不化,積為腫滿,漸成喘急,不克不及偃臥者:檳榔三錢,白芍藥(炒)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車前子各二錢,肉桂一錢。水煎服。(《方脈正宗》)
⑾治五淋:赤芍藥一兩,檳榔一個(面裹煨)。上為末。每服一錢,水煎,空心折。(《博濟方》)
⑿治腳氣沖心:白檳榔一個(雞心大者)。為末。用童子小便、生姜汁、溫酒共半盞調(diào),只作一服,無時服。(《扼要濟眾方》)
⒀治腳氣累發(fā),漸成水腫不用:大腹子。滾湯磨汁半盞,食前服,日二次。服仲春。(《本草匯言》)
⒁治痰涎:檳榔為末。白湯點(服)一錢。(《御藥院方》)
⒂治醋心:檳榔四兩,橘皮二兩。細搗為散??招?,生蜜湯下方寸匕。(《梅師集驗方》)
⒃治烏癩:大腹生者二枚,如無生者,干者亦患上,用皮全者,勿令傷動。以酒一升浸,緩火熬令酒盡藥干,搗羅為末,煉尾月豬膏,協(xié)調(diào)如膏敷之。(《圣濟總錄》大腹子膏)
⒄治小兒頭瘡,歷年不瘥:檳榔水磨,以紙襯,曬干,以生油調(diào)涂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⒅治口氣生白瘡:檳榔二枚。燒灰細研,敷瘡上。(《圣惠方》)
⒆治??耳出膿:檳榔研末吹之。(《鮑氏小兒方》)
⒇治丹毒從臍上起黃腫:檳榔,為末,醋調(diào)涂。(《續(xù)能耐方》)
(22)治金瘡:白檳榔、黃連少量,為末敷之。(《履歷方》)
(23)治陰毛生虱:檳榔煎水洗。(《本草備要》)
(24)腰痛:用檳榔為末,酒送服一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