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(jié)所食。中秋節(jié)吃月餅的據(jù)說習俗于唐朝出現(xiàn)。北宋之時,該種餅被稱為“宮餅”,在宮廷內(nèi)流行,但也流傳到民間,當時俗稱“小餅”和“月團”。后來演變成圓形,寓意團圓美好。
南方人少有不愛蘇式月餅的,看起來金黃油潤,吃起來皮層酥松,口味甜咸多樣。甜餡料有松子仁、核桃仁、玫瑰花、赤豆等;咸餡料有火腿、蝦仁、香蔥等。其中惹最多人回味無窮的,恐怕還是鮮肉月餅。老字號的攤位前,常年都能見到等待月餅出爐的隊伍,中秋佳節(jié)更是供不應(yīng)求。鮮肉月餅都是外皮酥脆,肉餡鮮美,香氣撲鼻.胥城的鮮肉月餅個頭大,肉餡厚實,又大又圓,咬一口很有韌性。
蘇式月餅,起源于揚州一帶。那么,為什么叫“蘇式月餅”呢?因為最早的時候,這月餅叫“酥式月餅”,因為酥跟蘇同音,傳著傳著,久而久之,大家都以為是“蘇”式月餅,于是,蘇式月餅就這么傳下來了。蘇東坡有詩云: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怡。
胥城開發(fā)的鮮肉月餅餡,由一位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工作的大廚研制,這位大廚為多位國家元首烹調(diào)菜肴,主持過無數(shù)的國宴,是一位廚王級廚師。這位年約六旬的大廚,研究開發(fā)的肉餡,沒有任何化學添加劑,因此胥城大廈的鮮肉月餅,也有其獨特的美味,越來越受到市民和外來游客的歡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