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花巖黃芪簡介
【出處】
始載于《中國主要植物圖-豆科》。
【拼音名】
Hónɡ Huā Yán Huánɡ Qí
【英文名】
root of Multijugate Sweetvetch.
【別名】
紅黃芪、黃芪。
【來源】
藥材基源:豆科植物紅花巖黃芪根。
拉丁動物礦物名稱:Hedysarum multijugum Maxim.收獲和儲存:秋末挖根,去除根頭和支根,曬干打柄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紅花巖黃芪 半灌木,高達(dá)1m。幼枝又短又軟。葉柄很短,頭發(fā)又短又軟;披針形,長2-4mm,下部連,外有毛;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小葉21-41;葉片卵形、橢圓形或倒卵形,長5-12mm,寬3-6mm,先端鈍或微凹,基部近圓,上無毛,小斑密布,下平伏短柔毛密布??偁罨ㄐ蚰z生,連花梗長10-35cm;花9-25花,疏生;苞片早落;花梗長;2-3mm,有毛;花萼鐘形,長5-6mm,外面有短柔毛,萼齒5,三角形,比萼片短;蝴蝶花冠紫紅色,有黃色斑點(diǎn),旗瓣和龍骨瓣近等長,翼瓣短。雄蕊10,二體,花柱狀,彎曲。莢扁平,2-3節(jié),節(jié)莢斜圓,表面有橫肋和柔毛,中間經(jīng)常有l(wèi)-3針刺或邊緣有刺毛。6-7月,果期8-9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沙漠河岸或礫石。資源分布:分布在內(nèi)蒙古、陜西、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【性味】
甘;溫
【歸經(jīng)】
心、肺、脾、腎經(jīng)
【摘錄】
《中華本草》
紅花巖黃芪的營養(yǎng)價(jià)值
暫無
紅花巖黃芪的功效和作用
補(bǔ)氣固表;利尿;排毒排膿;生肌斂瘡。主要治療氣短心悸;倦??;疲勞;自汗;盜汗;長期腹瀉;肛門脫垂;子宮脫垂;身體虛弱和腫脹;慢性腎炎;癤子很難潰爛;或者潰爛很久。
紅花巖黃芪的藥用價(jià)值
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根:味甘,性微溫。具有補(bǔ)氣固表、利尿、托毒排膿、生肌的功能。用于氣短心悸、乏力、虛脫、自汗盜汗、體虛水腫、慢性腎炎、長期腹瀉、肛門脫垂、子宮脫垂、癰潰瘍、瘡口不愈合。補(bǔ)氣宜熱;止汗、利尿、托毒排膿、生肌宜生用。
紅花巖黃芪的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6-15g,大劑量使用30g。補(bǔ)虛宜熱用;止汗、利尿、托瘡生肌宜生用。
紅花巖黃芪的副作用和使用禁忌
暫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