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
白茯苓,便是去皮的茯苓塊。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。它可利水滲濕,健脾寧心;用于水腫尿少,痰飲眩悸,脾虛食少,便溏泄瀉,心神不安,驚惶失眠等癥。這種藥品性味祥和,是可以作食品服用的,恒久吃沒什么副作用。民間就有效它與別的雜糧混在一塊兒做粥吃,藥膳中這味藥是少不了的。我國食用茯苓的汗青已有兩千多年。
茯苓臨床運用
1、用于小便倒霉,水腫等癥茯苓功效利水滲濕,而藥性祥和,利水而不傷正氣,為利水滲濕要藥。凡小便倒霉、水濕停滯的癥候,豈論偏于寒濕,或者偏于濕熱,或者屬于脾虛濕聚,均可共同運用。如偏于寒濕者,可與桂枝、白術(shù)等配伍;偏于濕熱者,可與豬苓、澤瀉等配伍;屬于性情虛者,可與黨參、黃耆、白術(shù)等配伍;屬虛寒者,還可配附子、白術(shù)等同用。
2、用于脾虛泄瀉,帶下茯苓既能健脾,又能滲濕,對付脾虛運化變態(tài)所致泄瀉、帶下,運用茯苓有標本統(tǒng)籌之效,常與黨參、白術(shù)、山藥等配伍。有可用為補肺脾,治氣虛之幫手藥。
3、用于痰飲咳嗽,痰濕入絡,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,又具健脾作用,對付脾虛不克不及運化水濕,停聚化生痰飲之癥,擁有醫(yī)治作用??捎冒胂?、陳皮同用,也可配桂枝、白術(shù)同用。治痰濕入絡、肩酸背痛,可配半夏、枳殼同用。
4、用于心悸,失眠等癥茯苓能養(yǎng)心安神,故可用于心神不安、心悸、失眠等癥,常與人參、遠志、酸棗仁等配伍。
茯苓的副作用
1、陰虛火旺,口干咽燥者不宜用。